Skip to main content

為發揮研究成果影響力作充分準備

Matthew Boswell博士

Matthew Boswell博士到訪港大舉行工作坊

知識交流和研究成果影響力有何不同?未來幾年這問題可能在香港會有較多的討論。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每隔數年對本港大學的研究質素作評審,主要參考英國的模式為基礎。而英國在2014年的評審機制加入了嶄新的元素,踏出了重大的一步。

新增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在2014年英國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編譯:「評審研究卓越的框架」;以下簡稱“REF”)所佔的比重為百分之二十。REF的結果將影響研究撥款及大學排名。研究成果影響力並非指一貫對學術界的影響,而是對非學術界的影響,這促使很多學科的思維產生巨大的轉變。 

將來香港會否跟隨英國這項改變,現時仍是未知之數,但港大對這方面的發展非常重視,因透過發揮研究成果影響力從而造福社群正是知識交流的目標。為了讓港大師生認識上述概念,知識交流辦公室於2013/14年度邀請了四位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研究人員分享他們的經驗。其中一位是Matthew Boswell博士,他不僅參與里茲大學籌備2014年REF的工作,亦曾為索爾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Salford)制訂有關發揮研究成果影響力的策略,並推行新方案,包括聘請相關行政支援人員及發展內部撥款計劃等。

他說:「評核研究成果影響力,即探討知識交流的效益,這與大學在現代化、數碼化和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所擔當的角色息息相關。以往,有人認為大學只是一個學生於18歲時入讀的地方,於三至四年後畢業就不需與大學再有聯繫;但這已是不合時宜的概念,尤其是在這個知識型經濟社會。」

里茲大學展示了文學院學科能夠實踐聯繫社群和發揮研究成果影響力,例如一位教授對自閉症文化表徵的研究,影響了英國National Health Service(編譯:國家保健服務)的政策。此外,他亦聯同歌劇團策劃一套有關自閉症的歌劇。

與社會各界合作是知識交流和發揮研究成果影響力的重心,但在英國有人士對審批學術撥款時加入非學術界的元素為考慮因素之一,打破學術界一貫的「同儕評審」(peer-review)機制這種做法有所保留。

Boswell博士指出,這種疑慮可以理解,但學者仍可掌握知識交流過程,透過聯繫社區有所裨益。他說:「與學界以外的人士討論可令你對自己的學科加深了解。」

Boswell博士建議本地研究人員於推展聯繫公眾或與社區機構合作的項目時,應儘早收集與研究成果影響力有關的數據和佐證,否則項目完成後將事倍功半。無論本港的研究評審機制最終會否引入研究成果影響力這元素,所收集的資料均可有效地展示知識交流為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