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支援學習障礙學童

香港大約每十名小學生和中學生當中,就有一人有讀寫障礙。但直到近年,他們仍然缺乏適切的課堂支援。

何淑嫻教授,2011年知識交流獎得獎者 (社會科學學院)

何淑嫻教授,2011年知識交流獎得獎者 (社會科學學院)

香港大約每十名小學生和中學生當中,就有一人有讀寫障礙。但直到近年,他們仍然缺乏適切的課堂支援。

心理學系何淑嫻教授教育局對此非常關注。五年前,在香港賽馬會資助下,他們聯手成立一個新的支援計劃,為有讀寫障礙的學生提供評估、培訓及課程。

「喜閱寫意」計劃於2006年在約40間幼稚園、37間小學及20間中學推行,並獲約10間非政府機構和10個政府單位參與支持。計劃重點為支援閱讀及寫作,因這正是受影響學童最感困難的範疇。

該計劃使用非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並針對最有迫切需要的學童。

何教授說:「在香港教授閱讀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學習大量的課文或讀本,而並無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去教授基本語文技巧和知識。我們的課程強調,有系統地學習基本語文技巧,對所有學童都重要,而對學業成績稍遜者和有讀寫障礙的學童幫助更大。」

課程採用系統化實證的「分層支援教學」(tiered intervention),令學校可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援。

模式的第一層旨在有系統地教授基本語文技巧,以提升全班的讀寫能力。第二層為學習能力稍遜的學生,提供小組支援教學。第三層為成績仍然落後或被確診為有讀寫障礙的學生,提供個別化和密集的支援。

此教學模式的成效令人鼓舞。大部份第二層和第三層學生在香港標準化測試的表現均有改進。該等測試對學童日後接受教育的機會至為關鍵,因它們是全港性的標準,意味著它們不只適用於個別學校,亦適用於整個教育體系。

進步最大的是小學生,經過一年支援後,符合全港性的標準的第二層和第三層學生增加約 25%。

何教授說:「實施校本支援教學後,各級學生均有進步,但在小學的成效最令人鼓舞。我亦認為應在此階段,即學生正式開始學習讀寫時,盡早提供支援。」

該計劃亦協助家長支援子女在課後照顧、情緒問題和日常管理方面。另外亦在深水埗、天水圍及東涌設立地區支援網絡,並採取措施提高公眾認知,使市民大眾加深了解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童的需要。

負責策導計劃的何教授表示,有關項目也豐富了自己的教學體驗,提供一個真實的知識交流例子。

她說:「過去我並沒有太多機會走訪不同類別的學校和了解學校如何支援此類學生。通過此計劃,我到訪過多間學校並與教師面談,有助我向我的教育心理學學生講解學童在學校的實際需要。這比單是通過書本傳授知識更加受用。」

何淑嫻教授獲社會科學學院頒發2011年學院知識交流獎,獲獎項目為「喜閱寫意 ─ 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

Back to 專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