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文化与保育并行

文物保育方案通常聚焦於保护具历史价值的遗迹或使建筑物免受清拆破坏。但实情是,虽然历史建筑得到保存,但往往因居民迁出,令蕴含其中的人文风景和文化亦荡然无存,失去了保育的真义。

社区会议在晚上於蓝屋举行

社区会议在晚上於蓝屋举行

司徒薇博士(最後排右三)与居民及志愿专业人士摄於2009年9月的蓝屋空间使用规划工作坊

司徒薇博士(最後排右三)与居民及志愿专业人士摄於2009年9月的蓝屋空间使用规划工作坊

文物保育方案通常聚焦於保护具历史价值的遗迹或使建筑物免受清拆破坏。但实情是,虽然历史建筑得到保存,但往往因居民迁出,令蕴含其中的人文风景和文化亦荡然无存,失去了保育的真义。

这种香港典型的情况,一直困扰着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司徒薇博士,促使她以湾仔蓝屋建筑群保育项目为蓝本,发展出一套专为香港而设的文物保育新方案。

她说:「提倡本土文物保育的呼声在过去数十年不绝於耳,无奈我们仍然失去大量文化遗产。

「过去进行的每项保育工程,居民例必被迫迁,再由政府收回建筑物列作古迹,或交由非政府组织用作办事处,这不失为一个好的保育方案。但缺点是市民无从欣赏建筑物的深层意义;又或者建筑物会辗转交由私人营办商用作开设餐厅等仕绅化用途。」

司徒博士认为应有更好的方法,而蓝屋建筑群正好为她提供一个实践机会。政府原先计划要所有居民接受赔偿迁出,然後将蓝屋和黄屋改建成博物馆,同时清拆橙屋。

经过深入分析香港这个城市後,司徒博士总结,普罗市民并不理解保育项目对本土文化和生活质素的影响,其实不单只关乎少数人被迫迁徙和改变某些建筑物的用途。

有见及此,她召集认同这个观点的其他学者丶艺术家丶商界人士丶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并在他们协助下制订一个替代方案,连系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合作保育工作。这个知识交流过程确保每个人都明白相关的技术和监管要求。

她说:「居民领我们到处参观,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值得保存的事物。我们看到小贩与街市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明白到整个社区如何演变。」

司徒博士的小组称他们的保育观为「人物皆保」或「活保育」。他们的「湾仔古保」保育方案於2010年赢得该古迹的活化和营运权,他们的保育概念亦获纳入政府的保育政策。

司徒博士解释:「该方案的独特和成功之处在於过程创新。研究人员负责资料搜集丶汇编和制作,并与社区丶政府丶专业和企业持分者交流,使各方专长丶知识丶新意念和资源,得以互动互补,大家共同进行具创造性的工作。」

蓝屋建筑群进行修复的期间居民会留在原址。当原址於2014年重开时,将会有一个「香港故事馆」,由艺术家丶作家和社区协力保存居民以至香港整体的文化和生活点滴。

Back to 连系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