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一切從港大「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開始: 心事

對於有創業念頭的人士,香港大學「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簡稱TSSSU@HKU)提供一個黃金機會,他們將自己研發的新技術和發明轉化為商機。這是一項全新的資助計劃,由創新科技署於2014年10月推出,每年提供總共400萬港元的資金,為香港大學學生、教職員及畢業生創立的科技初創企業提供資助

「立體人類迷你心臟」從「多能幹細胞」衍生而來的心臟細胞改造而成,能被心電圖記錄信號或心臟節律。它能夠像人類心臟一樣運作,當測到壓力時可泵血,同時對各種神經激素分泌及藥理刺激產生反應。

「立體人類迷你心臟」從「多能幹細胞」衍生而來的心臟細胞改造而成,能被心電圖記錄信號或心臟節律。它能夠像人類心臟一樣運作,當測到壓力時可泵血,同時對各種神經激素分泌及藥理刺激產生反應。

李登偉教授(右)手持「立體人類迷你心臟」,與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先生(左)合影

李登偉教授(右)手持「立體人類迷你心臟」,與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先生(左)合影

李登偉教授(香港大學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總監) 以基因工程成功研製了全球首個人類心臟細胞及首個在實驗室中創造的「立體人類迷你心臟」。與此同時李教授亦一直致力於將這些嶄新的技術轉化成產品,讓醫學界以至社會各界共同受惠。

他成立的「再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NovoHeart Limited)是一間全球性的幹細胞生物科技公司,旨在為生物科技產業及醫學界帶來革命性的藥物研發,從而減低新藥對病人的影響,並且成為新一代心臟組織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先鋒。

在以心臟為研究焦點的科研中,新藥研發似乎並非常見的研究目標。但事實上各種藥物,包括許多治療癌症的新藥,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對心臟引致毒性。

李教授表示:「我們的發明能大大縮短試藥時間,並且不會對病人產生任何不良影響。」

在進行試藥時, 藥物可直接應用於人類心臟細胞、心肌細胞、心肌纖維或用於李教授及其科研團隊研製的「立體人類迷你心臟」,藥物的不同化合物成分測試也可以同時進行。

「以前在研製新藥時,我們一次只能夠測試一種藥物,而且整個過程動輒要花上數年時間,耗資逾十億美元,但現在有了人工合成的細胞和器官,我們便能同時測試大量的化合物成分,並快速得到測試結果。」

「無論藥物是否有效,或是否有助增強心臟功能,我們都希望盡早知道藥物測試的結果。」

李教授的研究獲得了研究資助局的主題研究計劃創新及科技基金以及香港大學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等的撥款資助,同時得到香港科學園和香港大學技術轉移處的大力支持。

「再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輝瑞製藥有限公司(Pfizer) 簽署了戰略性伙伴協議,將這項新技術帶進新里程,李教授及其科研團隊將繼續參與研究。「這不像烹飪可以跟着食譜重複做出同一道菜式,當中涉及十分專門的知識及技術,所以我們必須繼續參與。」李教授續說。

「再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時亦會將新技術發展成心臟疾病療法,期望未來數年内在實驗室研發可用作移植的人類心臟,此外,病人受損的心臟亦有望能在早期階段以合成部分盡快修補。這些新科研構思預期可從人體內抽取五毫升血液,便能做到以個人為本的治療。而這亦是李教授首個「立體人類迷你心臟」的起點。

「藉著目前我們和團隊在世界各地的成員進行的研究,估計在未來三年間這方面將有更大的發展,我們這項發明為藥物測試帶來的突破正是第一步。」

Back to 專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