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气象学会合办「紫外线测量及应用设计比赛」
「紫外线测量及应用设计比赛」是由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气象学会合办,是名为「看不见的紫外线辐射」项目的活动之一,该项目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拨款的港大知识交流基金资助。此比赛旨在让学生能综合运用工程学和气象学的知識和技能,加强大众对紫外线辐射的关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推广防晒的正确态度。比赛共有超过400位小四至中六学生参与,他们於2018年4月29日举办的作品展览及颁奖典礼中聚首一堂。比赛亦吸引了500位公众人士参观和投票选出他们最喜爱的紫外线测量和应用装置。保良局西区妇女福利会冯李佩瑶小学和香港仔工业学校分别获选为小学组和中学组冠军。
Read More -
香港大学获颁两项美国「2018 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
香港大学由机械工程系研发的两项发明,在美国加州举行的「2018 TechConnect世界创新会议暨博览会」(TechConnect World)上,获颁全球创新奖。两项发明分别为王立秋教授及朱平安先生研发的「防水防油物料」,以及黄明欣博士及何斌斌博士研发的低成本「超级钢」。全球创新奖的评审标准,由评审小组根据该项创新技术在特定工业范畴的发展潜力,从世界各地提交的发明中选出最优秀的百分之十五,颁授奖项。今年的博览会有超过95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组织机构参加,提交的发明超过240件。
Read More -
港大获捐赠1亿元於本部建「谭荣芬创科翼」
谭荣芬先生是本地的建筑师,於1950年入读香港大学首届建筑学课程的学生,而当年的建筑系是隶属於工程学院的。谭先生特意捐赠港币一亿元予母校成立「创科翼」,以支持工程学院学生各种体验式学习。为答谢谭荣芬伉俪的慷慨支持,香港大学特意将创科翼命名为「谭荣芬创科翼」。「谭荣芬创科翼」将成为工程学院新的标志及提供开放式环境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跨学科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意、跨范畴学习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技能,为社会服务。同时,创科翼亦会促进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学术交流,引导他们深入了解新兴科技最新的发展和挑战,并进行不同的尖端研究项目,培育新一代的工程人材。
Read More -
港大研究揭示空气污染引致环境不公
由香港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合作成立的「港大剑桥清洁能源与环境研究平台」(平台), 最近一项跨学科研究发现,空气中PM2.5(直径2.5微米或以下的微细悬浮粒子)平均浓度与香港社会剥夺指数统计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这表示香港各选区间,存在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环境不公。身兼平台总监的港大电机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李安国教授指,研究的数据显示较多弱势社群聚居的地区,空气的污染程度较严重。平台共同总监林哲奇博士亦指,研究结果显示香港迫切需要建立更加统一、以民为本、因地制宜及公平公正的环境政策。
Read More -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气象学会合办「紫外线测量及应用设计比赛」 吸引超过350名中小学生参与
适量的紫外线对人有益,有助身体制造维生素D,但过度曝晒会伤害皮肤和眼睛,亦会破坏免疫系统。大众不可轻视过度的紫外线曝晒所可能引致的伤害。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获香港大学知识交流基金资助,与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气象学会合办「紫外线测量及应用设计比赛」,以加强大众对紫外线的认知,让他们了解紫外线对健康的影响及一些防晒措施。活动有超过350名小二至中五的学生参与。参加者需设计及制作一台能测量及应用紫外线的装置。活动於2017年11至12月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工作坊及参观,加深了学生对紫外线及其量度方法的认识,并教授他们制作测量装置的技巧。比赛作品展览及颁奖典礼将於2018年4或5月举行。
Read More -
-
港大许树源教授领导研究团队研发可持续发展照明技术 新产品和理论的突破
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讲座教授许树源教授领导的团队,获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拨款资助,从事可持续发展照明技术研究,发展新一代高效能、高光效、长寿命和可循环再用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系统,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均取得重要突破。团队研发的新型驱动器,把LED节能路灯的寿命从3年提升至超过10年,超过八成物料可以循环再用。新型路灯成功在广东省鹤山市试点应用於道路照明,在超过100座灯柱上安装,是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LED路灯照明系统。团队目前正安排扩大系统的应用范围至国内其他地点覆盖超过8,000座灯柱。团队最新的发明,是一个可准确调节LED照明光暗度和色温的智能系统,能准确调教黄白光的转换和光暗度,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技术的突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