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港大學者研發對肝癌具潛在療效的混合益生菌“Prohep”冀成為低成本治療方案
由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的Hani El-Nezami博士及Gianni Panagiotou博士領導的科研團隊,與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及東芬蘭大學醫學系合作,研發出一種對肝癌具有潛在治療效果的混合益生菌Prohep,有望成為治療肝癌的一種低成本方案。研究團隊在老鼠實驗中發現,老鼠在腫瘤注射前一周開始服用Prohep,可以使肝腫瘤的體積和重量顯著減少。未來的研究方向,是探討如何服用混合益生菌才能產生最好的功效,及開發更有效的混合益生菌。港大技術轉移處和港大科橋公司正協正助將Prohep商業化。
Read More -
港大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展出聞名於世的德國侏羅紀索倫霍芬灰岩化石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於世界地球日(2016年4月22日)起,一連兩個月,推出「消失的境地- 聞名於世的德國侏羅紀索倫霍芬灰岩化石展覽」,展期至6月23日。世界上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化石庫是德國的「侏羅紀索倫霍芬石灰岩床」,現時多個完整的始祖鳥化石標本便是在此發現。這次展覽將展出11件在「索倫霍芬灰岩床」發現的1億5000萬年前侏羅紀時期、既珍稀又保存完好的動物化石,部分化石直徑達90厘米。
Read More -
港大海洋生態學家及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最新報告揭示本港非法和未經申報之蘇眉貿易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薛綺雯教授與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發表報告,指出本港有大量非法和未經申報的蘇眉(又稱拿破崙魚)貿易,以及有跡象顯示的內地非法蘇眉買賣。過去15個月內僅有幾百條蘇眉經合法途徑進口,但在本港及內地的魚巿場所見,賣給高級食府的蘇眉數量最少達數千條。薛教授表示非法售賣蘇眉的情況猖獗,急需本港政府採取行動,並加強巡查各交易地點,以確保蘇眉進口和銷售合法。
Read More -
香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幫助植物對抗全球變暖的耐旱基因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致力研究如何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從而提高農作物在乾旱氣候條件下的生長速度和産量。由香港大學研發的一項突破性技術,有望為提高植物抗旱能力提供解決方案。在黃乾利辛烱僖基金的資助下,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的蔡美蓮教授和她研究團隊,從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發現了一個編碼酰基輔酶A結合蛋白(ACBP)的基因,並命名為ACBP2。ACBP2基因可以賦予擬南芥耐旱能力,在實驗室透過增加植物中ACBP2的蛋白量,其效果能促使植物的氣孔關閉,以減少水分流失,大幅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在港大技術轉移處的協助下,這項技術已授權予一間國際農業公司作進一步開發研究,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開發生產用作生物燃料和生物潤滑油的亞麻薺,有關技術將應用於提升亞麻薺的研究開發方面。
Read More -
-
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協助本地牡蠣業
香港牡蠣(Crassostrea hongkonggensis)美味可口,營養豐富,並且有助於清潔和豐富我們後海灣水域的海洋生物。然而,本地的牡蠣產業正面臨威脅。由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Dr V Thiyagarajan領導的項目透過研討會和實用的培訓提高公眾對這方面的意識,並以科技協助業界。這項目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撥款計劃和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
Read More -
港大植物學家研發植物生長技術助緩解氣候變化和糧食短缺問題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林文量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及學生劉益松博士,在模式植物擬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上研發出能促進植物生長速度及提升種子產量達百分之38至57的新技術,以增加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找到了能促進植物生長的基因,名為「紫色酸性磷酸酶2」 (AtPAP2)。「紫色酸性磷酸酶2」可以促進某些蛋白分子進入葉綠體和線粒體,繼而分別提高它們收集太陽能和產生「三磷酸腺苷」的能力。此技術將來或有助提高糧食生產,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團隊在港大技術轉移處的協助下,已為有關技術申請專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