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
2019年學院知識交流獎
香港大學每年的「學院知識交流獎」,由各學院選出對知識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教員,表揚他們對工商界或社會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或文化影響。2019年「學院知識交流獎」的得獎名單已公布。
Read More -
香港大學舉辦 STEM 比賽 以提高公眾對光污染的認識
「減少光污染創意燈光裝置STEM 設計比賽」由港大物理系、電機電子工程系和嗇色園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合辦,香港太空館協辦,以提高市民對香港嚴重光污染問題的認識。比賽共有8 間學校的中學生參賽。每隊參賽隊伍須提交一份有助減少光污染的戶外燈光裝置(實物原大或比例模型)及技術書面報告參賽。冠軍隊伍來來自粉嶺救恩書院,他們到上水圍實地考察,了解村民受街燈燈光侵擾的情況後,構思了智能感應燈列,令街燈燈光根據人流調節光度,以減少所需使用街燈亮度及數目。
Read More -
港大團隊研究顯示魚翅貿易威脅超過六成鯊魚品種
港大研究顯示全球每年捕獲的鯊魚量已超越100萬公噸,是六十年前的兩倍以上,而過度捕撈正威脅超過六成鯊魚品種。帶領是次研究的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薛綺雯教授指出,香港近年每年入口約六千公噸魚翅,處理超過全球一半的魚翅貿易(官方統計數字)。現時全球只有大約百分之十二的鯊魚捕撈漁業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與此同時,每年有25,000公噸源自其他非持續甚至非法漁業的魚翅流入市場。根據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香港海味乾貨巿場出售的魚翅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瀕危的鯊魚物種。研究人員敦促消費者拒絕魚翅產品,並促請本地飲食業界承擔責任,立即停止提供魚翅。
Read More -
港大生物學家指出香港延遲禁止象牙貿易或會加劇偷獵非洲大象的行為
一項新研究探討了近期的象牙貿易禁令及其存在的地域差異如何給大象保護工作帶來有益和不利的一面。象牙貿易曾經點燃了猖獗和持續存在的偷盜獵行為,偷盜獵行為涉及橫跨非洲分佈的重要物種,並直接導致了這些物種在其分佈區內史無前例的種群數量下降。此項工作的首席研究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榮譽助理教授及中國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吉陸森博士(Dr Luke Gibson)指出,中國在2017年年底前已關閉了所有的象牙貿易市場,而香港則於2021年年底才全面執行禁止其境內的所有象牙貿易,或許意味著更多的象牙貿易將轉移到香港。研究人員認為,兩地禁令的時間不匹配可能無意中為在非洲偷獵來的象牙提供了市場,反而加劇了偷獵非洲大象的行為。
Read More -
港大學生推出考察指南介紹本地常見有毒植物
香港大學學生會理學會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會的成員,搜集並整理資料,出版名為《毒木不木獨:有毒植物遊》的考察指南,原意是為了他們在六月時舉辦介紹有毒植物的戶外考察,以幽默輕鬆手法教導參加者認識本地常見有毒植物。此考察指南的實體版只派發給戶外考察的參加者,而電子版最近已上載供公眾參閱。
Read More -
保育鑒證協助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販賣
非法野生動物販賣是世界上第四最有利可圖的犯罪貿易,估計每年產生高達200億美元的非法收入。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動植物被非法販賣,令許多瀕危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隨著越來越多的物種瀕臨絕種,非法利潤飆升,非法貿易更沒有減少的跡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於是採用了保育鑒證的方法,為調查非法野生動物販賣的部門提供準確的科學數據,用於對付販賣者。請按此觀賞完整影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