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港大「永續荔枝窩」計劃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列為全港首個以社區及自然 為本的優秀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策動永續發展坊領導的「永續荔枝窩」計劃,最近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赤道倡議」選收入其數據庫,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該數據庫展示來自全球以社區及自然為本的優秀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而「永續荔枝窩」計劃則是本港首個及唯一一個獲選的項目。港大校長馬斐森教授在「鄉郊可持續發展協同治理」國際研討會上,宣布這項令人鼓舞的消息。研討會上亦宣布了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承諾支持「永續荔枝窩」下一階段的計劃,致力將荔枝窩轉化成一個凝聚創意的地方,展示和孕育可持續生活的新概念,以及適用於本地和鄰近區域的社會經濟模型。
Read More -
港大調查揭示香港高小學生「打機成癮」問題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轄下的「社會及健康心理學實驗室」今年三月至五月進行「香港高小學生打機習慣調查」,以問卷形式調查了2,006名小四至小六學生,了解他們的打機習慣,發現學童「打機成癮」的問題普遍。研究團隊針對學童和家長的需要,設置「愛.關機」網站,提供相關資訊及預防技巧,以及資源配套下載等。網站於6月20日推出,初階段提供計劃背景資料, 8月初將全面啟動。
Read More -
香港大學推出全港首個地道美食「水足跡計算機」 冀鼓勵港人養成節約用水習慣
香港大學「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逾港幣一千四百七十萬元。計劃推出全港首個計算膳食的「水足跡計算機」,期望透過創新的公眾教育工具,結合循證為本的科學數據,促進關注節約用水及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融入日常生活,繼而改變市民的用水態度及行為。首階段的「水足跡計算機」一共包羅90款香港地道食物。市民下載該應用程式後,可以選擇食肆類型(包括茶樓或茶餐廳)或食物(包括中式小菜或粥粉麵飯)去計算每餐膳食的水足跡,從而了解生產該餐食物所消耗的水資源量。
Read More -
海洋公園、家校會及港大社工系舉辦「快樂的我」獎勵計劃
海洋公園、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家校會)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連續第三年攜手合作,舉辦「快樂的我」獎勵計劃,旨在鼓勵學生保持正面態度及珍惜生命中的快樂時刻。「快樂的我」獎勵計劃於本年三月中展開以來,合共有超過6,700學生獲獎。參與計劃的學生以日記形式記錄生活開心點滴和值得感恩的事,每間學校則挑選出十五位最能表達正向思維的學生作嘉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葉兆輝教授表示現時學童自殺數字仍然令人關注,而今年舉辦的『快樂的我』獎勵計劃能幫助學生強化精神健康,從而預防青少年自殺。
Read More -
香港大學聯同非政府機構推行全港首個為紓緩濕疹兒童及家長身心靈壓力而設計的課程
濕疹是最常見的兒科皮膚病,影響全港約三成的兒童。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聯同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復康會,合作設計及推行本港首個為患有濕疹的兒童及其父母而設之身心靈健康親子課程,目的為提昇濕疹兒童患者的自信心及抗逆力,幫助他們面對及應對情緒的能力和學習如何在濕疹中成長,以及提高其家長整體生活質素和自我關顧的意識,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於2016年進行,針對27對濕疹兒童及家長的試點研究結果,顯示病童和家長的心理及靈性層面在介入後均有明顯的改善。
Read More -
2016香港助人指數發布 暨「好心地」手機應用程式啟動禮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中心)於2016年進行以助人指數為主題的調查,隨機訪問了3,016位本港居民,了解他們的助人行為和身心福祉情況。統計分析發現受訪者的助人指數總分、以及『捐贈金錢』、『捐血和器官捐贈』和『日常義助』三方面的得分均與其身心福祉得分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中心亦特別研發了「好心地」手機應用程式提供資訊包括:義工服務、籌款活動、賣旗日、捐血,以至日常的善行。用家不僅可以使用程式搜尋和記錄不同的助人資訊,還可以自主上傳和分享資訊,令更多人可以方便地發起助人活動。
Read More -
社會科學學院聯同六個非政府機構啟動「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港幣八千七百萬元支持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聯同六個非政府機構,推行一項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於葵涌、觀塘、深水埗及將軍澳四個試點地區,建立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提高長者面對晚晴生活的抗逆力。此計劃將訓練二千名前線社工及逾百名長者義工在社區識別抑鬱長者,並預期透過約69,000次探訪等活動,接觸逾3,800名長者。
Read More